伴随着半个月无休无止地降雨,一年收割小麦——夏收又来到了。今年与往年不同之处,就是经历半个多月的雨水,影响到了麦收进度,影响到了夏日三农人的好心情。
遥想,孩提时,每当夏收麦忙的时候,学校总会给学生放上两周夏收节。在放假之前,老师强调:“现在,正是三夏农忙的时候,你们回家要帮助大人收麦,到地里捡拾小麦。到收假时,每人拿十斤麦子到学校。”除此之外,老师还叮嘱我们不要下河游泳。因为我所在地方恰好有一条河,当时河水已不像往日那么大,所以附近的孩子们每当炎炎夏日来临,总是三五成群结伴到河里游泳或到河里弄点毛拉草(学名“水烛”,像一根根长在水中的蜡烛。)——用来晚上点燃熏蚊子。河水不大,但时常有溺水事件发生,这不免让大人担忧,尤其放假后,如果大人忙于收麦,无人管束,就常常溜出去下河玩。这也就勿怪,每逢假期,老师不厌其烦地将“安全”二字挂在心上。
随着最后一节课的铃声响起,同学们整理好个人学习用品,背起书包,像离弦的箭,撒丫子往教室外冲。由此,每个人都即将开始一年一次的三夏大忙。
在这个时候,天气酷热难耐,知了也叫个不停,刮过去的风没有丝毫凉爽劲。在滚滚热浪中,人就像在蒸笼中一般。然而,这种天气正好有益于麦子成熟,所谓“麦黄一晌”。或许几天前,你到地里看着一垄垄麦子还透着点绿。经过数日烈日的炙晒,彼时你来到地头,一眼望去,金黄的麦穗沉甸甸地展现在面前,一块块金色铺就的麦田伸向四面八方,与蓝天白云、周边绿树等纵横交错美如画卷。
身处田埂上,不得不让人想起“喜看稻菽千重浪”,俯瞰等待收割的麦子,心中充满喜悦之情,丰收在望,又一年“田畴沃野丰收忙”,夏收大幕即将开启!
在准备夏收之前,大人提早将地头或其他空地清理出来,用碌碡(读音[liù zhou],用石头做成的圆筒形农具)来碾平地,用作收麦场院。
至今还记得,那个时候收麦不像现在有收割机,基本都是人工操作——先用镰刀割好,再扎成一捆捆。由于镰刀锋利,大人不让我们这些小孩去割麦,而我们的任务往往就是扎麦捆。割完、捆好麦子后,就需要用架子车将地里的麦子拉到场院中,等待下一步脱粒。
在这个时候,伫立在田野中,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地繁忙景象——忙碌、汗流浃背的人们挥舞着镰刀,“趁晴割麦收云黄”,成捆的麦子被堆成像小山一样放置在场院的角落里。
倘若晴好无雨,脱粒机就要被用到了,麦粒就可以与麦秸进行分离了。白天气温高,太阳比较“毒辣”,人们往往乐于晚上脱粒。夜幕来临之时,可以看到原野到处是灯光,处处可听到脱粒机的轰鸣声。在脱粒的时候,往往需要三五个人来协作——一人负责解开捆绑的麦子,一人担负将麦子送入脱粒机,一人则要定期用木锨把麦粒从脱粒机下边清除,还要有人用铁杈将从脱粒机出来的秸秆叉到地边上。当时,并不是每家都用脱粒机来脱粒,有的人家则借助白天干燥,在拖拉机后边绑上碌碡来回对麦子进行碾压,然后用铁杈叉起麦秆,翻来覆去地重复着碾压,使得麦粒与麦秆相分离。
麦粒脱好后,就需要经过几天晾晒,方可入仓。有时候,就需在风或风扇的作用下,用木锨来扬场,把掺杂在麦粒中的麦壳、麦草、尘土等杂物与麦粒进行分开。当这一切做完了,就可以把麦粒放在场院里连续数天的晾晒,晾晒完毕后把麦粒装入蛇皮袋中拉回家中,倒入水泥柜(专门用来盛放麦粒)中,正是“欲收新麦继陈谷”。
三夏大忙之时,我们这些放假的孩子,除用铁杈叉麦草、捆麦子等事情之外,有时候还要跟随着大人拿上笼到地里捡拾遗留在麦地里的麦穗,有时候与三五个小伙伴或者独自一人挎起笼到地里拾麦穗……
到了这个时候,三夏大忙基本到了收尾阶段,对于我们学生而言,为期半个月夏收假也就进入到了尾声。
收假后的第一天,作为学生的我们往往拿着蛇皮袋装着大约十斤左右的麦子,交到老师手里,才算如释重负地坐到教室里上课。
现如今,伴随着收割机普及应用率提升,到了收麦时麦田里往来穿梭的“嗡嗡声”不绝于耳,满载麦子的农用车马不停蹄来回运输,农人们奔波忙碌的身影,浸透衣裳的汗水……勾勒出一幅幅希望的田野。